【2025】從玩中學!讓孩子用玩具探索世界的學前教育
Nov 21. 2025
最符合孩子天性的學前教育法,家長與老師必看
為什麼「玩」是最好的學習?
在我早期剛入行的時候,當時的前輩曾經這麼跟我說:
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,而「玩」就是他們的語言。
設計教材的時候,如果沒法讓孩子遊戲其中。
那就是不是個好的教材。
對孩子來說,「玩」不是休息,也不是浪費時間
而是他理解世界、練習能力、發展思考的方式。
舉例來說:
• 當孩子堆積木時,是他正在理解平衡、重量、空間概念。
• 當孩子玩角色扮演時,是他正在模仿社會情境、練習語言與情緒表達。
• 當孩子泡泡水、倒豆子、抓米粒時,是他在開啟他的感官探索。
這些玩耍背後的過程,都是大腦高速運轉、思考與建構的時刻。
我總是跟家長說: 最重要的學習不是送孩子上多少課後才藝,而是能不能讓孩子樂在其中。
從積木到感官活動:啟動孩子的多元智能
學前教育的核心,就是透過各種「操作性活動」來刺激孩子的大腦
而積木與感官活動,就是最有效的兩大工具。
一、積木遊戲:邏輯力 × 空間力 × 創造力
積木是零失敗的玩具
只要孩子把積木塊放上去,對他來說就是成功。
這會讓孩子願意再多做一次、再挑戰一次。
積木遊戲能培養:
• 手眼協調
• 平衡與結構概念
• 問題解決能力
• 數學邏輯(大小、分類、排序、比較)
• 想像力與創造力
尤其是像智匯幼教的軟積木,材質安全、大小適中,非常適合2-6歲的孩子自由創作。
二、 感官活動:讓大腦全面啟動,感官活動是學齡前最關鍵的學習方式。
透過觸覺、視覺、聽覺、嗅覺與動覺,孩子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。
例如:
• 米粒感統盤
• 彩色水杯倒水
• 黏土壓模
• 沙池挖掘
• 觸覺積木分類
這些看似簡單的小遊戲,對孩子來說都是腦神經連結的鍛鍊。
教保員如何設計「遊戲化課程」?
一位優秀的教保員,教案的核心是把學習藏在遊戲裡,讓孩子遊戲中自然進步。
以下是我最常用的遊戲化課程原則:
1. 從生活情境出發
像是買菜遊戲、蓋房子、幫角色娃娃準備午餐,
這些都是孩子熟悉又有趣的主題。
2. 多一點探索,少一點指令
不是手把手教
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嘗試: 你覺得這樣會倒嗎?
還有別的方法嗎?
這比「你這樣不對」有效100倍。
3. 教具開放,不限制玩法
積木、蓋布、瓶蓋、磁力片,用什麼都行。
開放式教具能讓孩子發揮最大的創造力。
4. 遊戲過程比結果更重要
孩子不需要作品完美,他需要的是—我覺得好開心、我想再試一次。
這,才是學前教育的根本。
家長在家也能延伸玩中學!
常常有家長問:那我在家可以做甚麼嗎?
答案是可以的,以下提供幾個我平常會給家長的活動
家長們可以從中自行變化
1. 用積木玩分類:
紅色一組、黃色一組、直的放一起、橫的放一起。
這是早期數學的基礎!
2. 用鍋碗瓢盆做音樂(要挑不容易打破的,不然會變另一個遊戲!)
孩子會練到聽覺分辨與節奏感。
(而且真的比你想像的好玩哈哈)
3. 把收玩具變遊戲(很多教保員在學校也會做)
比賽誰收最快、誰收最多、誰負責藍色玩具。
還能培養孩子參與家務的習慣養成!
4. 散步找顏色
弟弟我們一起找找看附近有沒有黃色的東西好嗎?
語言、觀察力通通一起練。
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輕鬆做到的小遊戲,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教材
也能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有趣自然哦!
實際案例分享:智匯幼教軟積木在課程中的應用
在我帶班時,智匯幼教的240馬卡龍色無毒軟積木幾乎是每天必用的教具。
原因很簡單:檢驗齊全、積木種類多、玩法多、好抓握,變化性多。
以下提供我常使用的三種應用:
① 創意城市建造
孩子分組,用軟積木蓋自己的城市。
有人蓋火車站,有人蓋動物園,有人蓋飛機場。
讓孩子的故事能力在這裡盡情揮灑。
② 顏色與形狀配對
適合2-4歲的幼兒。
透過操作與觸摸,孩子自然理解分類概念。
③ 積木接力賽
要求孩子把特定積木放到指定位置,訓練孩子的動作協調、團隊合作與方向感。
遊戲不是浪費幼兒的時間,是幼兒理解世界的最快方式
近五年在第一線教學現場,常常遇到家長一進來就先問:
「你們有沒有雙語教學、課後才藝會帶簡單數學概念嗎?有機器人程式積木課程嗎?」
我都很坦白地跟他們說:
在這個年紀,讓孩子好好玩,就是最好的學習。
只可惜,大家還是把幼兒學習當軍備競賽在堆疊。
當孩子在玩時,他不是在放空,也不是在拖延
他大腦正在:
• 建構邏輯
• 發揮創造
• 練習情緒管理
• 學會溝通
• 探索世界
玩中學,是最適合0-6歲的學前教育方式。
只要家長與老師願意給孩子時間、空間與自由
孩子會用他們的方式,去感受並理解這個世界。
延伸閱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