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匯幼教|幼兒教育
家長該怎麼參與孩子的學前教育?

家長該怎麼參與孩子的學前教育?

Nov 15. 2025

學前教育中最被忽略的關鍵角色—家長

 

 

家長在學前教育中的定位

 

在我從事幼兒教育的三十年間,最常聽到家長說的一句話是:

 

「老師,我就是不知道怎麼教,才送給你們教。」

 

事實上,家長在學前教育中不只單單是家長,還是協同者。

 

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技能,需要在家庭中被延伸與內化;

 

同時,家長的態度與言行,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感受。

 

閉上眼睛,想像一個場景

 

你跟孩子說,不能要有手機玩才願意吃飯;但爸爸媽媽在餐桌上卻一邊吃飯一邊划手機。

 

你跟孩子說,要對老師有禮貌,要聽老師的話;但在孩子面前卻對老師大小聲。

 

你想,即使老師教得再好,效果有多少?

 

 

從孩子的作品牆,看見他的成長軌跡

 

每次我帶家長參觀幼兒園的作品牆時, 總有人笑著說:

 

「哎呀,我家孩子畫得亂七八糟!」

 

但我總會回應:「這不是亂畫,這是他正在長大的證據。」

 

孩子在學前階段的每一筆塗鴉、每一張剪貼、每一段錄影,

 

其實都藏著他對世界的理解與想像。

 

•當他用畫筆畫出全家人,那是他開始知道爸爸媽媽跟家

 

•當他把太陽畫得特別大,那是他開始理解太陽

 

•當孩子說我自己來,那是他相信自己也能做到

 

家長不需要看畫得好不好, 而是要看孩子在作品中透露的情緒、思考與興趣。

 

這,才是觀察孩子最珍貴的方式。

 

 

家長常犯的三個誤區

 

① 太焦慮:想讓孩子快一點學會

 

許多家長希望孩子提早學字、算數

 

但過早灌輸學科知識,容易壓抑孩子的探索動力。

 

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興趣,不是背誦速度。

 

② 太急:希望馬上看到成果

 

孩子的成長是漸進的。

 

今天的「學不會」,不代表明天不會突然開竅。

 

陪伴孩子學習,就像種樹,需要時間、陽光與耐心。

 

③ 太愛比較:讓學習變成壓力

 

「別人家孩子都會了,你怎麼還不會?」  

 
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,尊重差異,才能培養自信。

 

 

與老師建立好的溝通方式

 

我常說:「家長老師合作,不是誰指導誰,而是共同支持孩子。」

 

當老師了解家庭狀況,能設計出更貼近孩子需求的課程;

 

當家長理解老師的教學理念,也能在家延伸正確的引導。

 

想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,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四點

 

1.主動交流:不要只在開學或家長日聯絡,有問題隨時問。

 

2.分享觀察:孩子在家出現的新興趣、情緒變化,都值得與老師討論。

 

3.正向語氣:少一點抱怨,多一點合作。

 

老師與家長非對立關係。

 

4.互相信任: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許多生活能力,請放心讓他嘗試。

 

良好的親師合作,能讓孩子在「一致的教育環境」中成長

 

不至於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出現矛盾訊息。

 

在家中延伸學校的學習——讓生活成為最好的教室

 

學前教育不是只有在學校發生。

 

家,才是孩子最長的學習現場。

 

你不需要把自己當成老師,只要在生活中創造機會

 

你可以像是:

 

1.一起整理玩具,培養責任感

 

2.做飯時讓孩子幫忙拿食材,訓練觀察與分類

 

3.散步時談談天氣、花草變化,培養好奇心

 

4.一起閱讀繪本,延伸學校的主題學習

 

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其實都在累積孩子的學習力與自信心。

 

請記住——孩子不是要你教會他什麼,而是要你陪他一起探索生命。

 

陪伴,就是最好的教育

 

現代人往往因為雙薪家庭,高工時,高壓。

 

回到家後也只能癱在沙發上像一灘爛泥

 

能與孩子好聲好氣的說話就不錯了。

 

陪伴這事往往交給手機。

 

但家長的陪伴,重要的不是時間長短,而是專注的品質。

 

當你放下手機、蹲下身與孩子對話,

 

那一刻,你已經在做最重要的教育。

 

陪伴時一起創造的回憶。

 

才是孩子一生的瑰寶。

 

延伸閱讀

 

學前教育是什麼?0~6歲學習黃金期,家長與老師絕不能錯過!

教保員是誰?幼兒園老師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