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png)
【2025】幼兒園小中班建立數感—軟積木教案分享(二)
Aug 18. 2025
幼兒園小中班積木教案分享|積木動物園的顏色派對
一、教案設計理念
位於3-4歲年齡段的孩子,正處於建立"具體數量"與"數詞"連結的黃金時期。
遊戲設計需符合直觀、簡單、重複性高,感官探索等要素。
而根據我在教育現場二十八年的經驗。
幼兒對數感的啟蒙,大多來自親手觸摸積木塊與建構積木遊戲。
本教案利用Uniplay無毒馬卡龍色系軟積木240pcs色彩鮮艷、尺寸適中、安全無毒等特性。
將幼兒最基礎的數學概念——"分類"與"數數",融入他們最喜愛的動物與派對主題中。
教案將引導幼兒透過幫動物們找家或餵食的任務,自然而然地學習按顏色分類。
並在老師的帶領下,練習從1數到3或5。
建立初步的「一對一對應」概念,讓抽象的數字在遊戲中變得生動有趣。
二、教案規劃學習領域
- 幼兒認知方面: 學習依據單一顏色進行分類,並練習1-5的點數。
- 幼兒身體動作方面: 透過抓握、堆疊、搬運積木,促進手部小肌肉發展與手眼協調。
- 幼兒美感: 透過不同顏色積木的視覺刺激,培養幼兒美感與大腦創造力。
三、教案目標
幼兒認知能力提升:
- 能辨識並說出至少三種基本顏色(如:紅、黃、藍、綠)。
- 能將相同顏色的積木放在一起,進行簡單分類。
- 能在引導下,練習手口一致地從1數到3,或從1數到5。
幼兒身體動作能力提升:
- 能穩定抓握,堆疊積木。
幼兒進入社會化過程,學習社會情緒與自我情緒認識:
- 在遊戲中能表達自己喜歡,討厭甚麼顏色
- 能與其他人一起數數
- 在團體遊戲中學會輪流,等候,分享積木
四、教案開始前需預備
教具:本教案採用Uniplay無毒馬卡龍色系軟積木240pcs(一至三套)。
教具特色說明:積木採用TPR+PP+食用抗菌漆做成複合材質。
安全衛生,適合幼兒抓握啃咬 。
其尺寸較大且顏色分明,非常適合小中班幼兒進行分類與數數活動 。
場地:寬敞、通風、明亮、無尖銳物之環境,最小建議約11~15坪即可。
其他:準備幾張大的色紙,如:紅色、黃色、藍色、綠色鋪在地上當作積木的家。
五、教案開始
教案進行分成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主要目的為引起幼兒動機。
第二階段則是透過不同的任務,
引導幼兒完成分類、數字顏色配對、數字建構認知等等。
幼兒園教案第一階段
老師拿出幾塊不同顏色、形狀的積木,用輕柔的語氣說:
叩叩叩!是誰來我們班上玩呀?
哇!是好多不同顏色的積木小動物耶!
有紅色的、黃色的、還有藍色的!
我們跟每個小動物打個招呼,說你好!
接著將積木散置在地墊中央,讓孩子們自由地觸摸、感受、嘗試堆疊或拆開積木。
這個階段不給予幼兒任何指令,目的是讓他們與積木建立起連結。
幼兒園教案第二階段
活動一:積木動物要回家
培養三到四歲的幼兒顏色分類的能力
活動玩法:
我們指著地上的色紙跟孩子們說:
天黑了,動物寶寶們要回家睡覺了。
你們看,這裡有紅色的家、黃色的家、還有藍色的家。
我們一起幫動物寶寶找到自己顏色的家,好不好?
老師可以怎麼引導:
我們可以先拿起一塊紅色積木,示範性地說:
「這是紅色的動物寶寶,它的家在哪裡呢?啊!在這裡!」
然後將積木放到紅色色紙上。
鼓勵孩子們:「換你試試看,請你幫黃色的積木寶寶回家。」
在過程中反覆強調顏色名稱,例如:「哇!你找到了綠色的家,好棒喔!」
教案重點:培養數感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步——學習分類。
透過具體的「回家」情境,讓孩子自然地練習按顏色屬性歸類 。
活動二:餵食大象吃點心
培養幼兒數字混合顏色對應的能力!
活動玩法:
先拿一個動物布偶或是一個公仔,代表大象或其他動物。
告訴孩子大象肚子餓了,要吃點心了!
老師可以怎麼引導:
• 大象說牠想吃"1個"紅色點心。
我們拿起1個紅色小積木(如35*35*31mm),一邊數「1」,一邊放進大象嘴巴裡。
• 現在大象牠想吃"2個"藍色點心。
我們帶著孩子一起拿出藍色積木,用手指著積木,慢慢地數:「1、2」,然後放進去大象的嘴巴。
視孩子的反應,可以慢慢增加到3-5個。
重點是我們的手要跟著口說的數字,一個一個地指著積木數。
教案重點:
透過餵食遊戲,讓孩子具體地感受"顏色"與"數量"的連結。
練習手口一致的點數與顏色對應。
六、教案活動完成時
我們可以這麼跟孩子說:
「動物寶寶們都回到家了,現在動物寶寶要睡覺了,要跟寶寶們說晚安囉」。
「請幫我把所有紅色寶寶都收進箱子裡面讓他們好好睡覺」
「每收回一個就幫我數一次好嗎」
「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」
「接下來是藍色寶寶」
在收拾過程中,在幫孩子複習一次顏色分類跟數字
並給予每個幫忙收拾的孩子大大的鼓勵。
七、教案執行時觀察重點
A. 認知發展 (數感為主)
▋顏色辨識與分類:
• 命名能力: 幼兒是否能主動說出積木的顏色?
或在老師提問「這是什麼顏色?」時能正確回答?
• 配對能力: 在進行顏色分類時,幼兒是憑直覺快速配對,還是需要拿起積木逐一比對色紙才放入?
• 分類精準度: 是否能將所有積木都正確分類?
還是會混淆相似的顏色(例如:粉色和橘色)?
• 問題解決: 當一種顏色的積木被拿完後,他會如何反應?
是會去尋找其他顏色,還是會感到困惑或停下動作?
▋點數與一對一對應:
• 手口一致性: 孩子在點數時是否能做到「手口一致」?
(手指指到一個積木,嘴巴同時數一個數字)。
• 穩定計數範圍: 他能穩定地、不出錯地數到多少?
是1、2,還是能數到3或更多?
• 數與量對應: 當老師說出指令「給我2個積木」時,孩子是能理解後直接拿出對應數量,還是需要老師帶著他一個一個數出來?
• 計數錯誤模式: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漏數、重複數、或只是在背誦數字而未與實物對應的狀況?
▋數量概念與比較:
•初步比較: 在堆疊高塔時,是否能使用簡單的詞彙或肢體語言來表達高低、大小的概念?(例如,指著說「這個高高」、「這個小小的」)。
•視覺估量: 當兩堆積木數量差異明顯時(如1個 vs 5個),他是否能直觀地判斷出「多」和「少」?
B. 幼兒身體動作發展
▋手部精細動作:
•抓握方式: 孩子抓握積木時,是用整個手掌笨拙地抓,還是開始嘗試用拇指與其他手指配合抓取?
•堆疊穩定度: 他們在拼接或垂直堆疊積木時,是否能準確對齊?
能成功疊高幾塊積木而不會倒塌?
•操作靈活度: 將積木放入大象或動物的家時,動作是否流暢?
是否能輕易地將積木放下而不弄倒其他積木?
▋身體協調與平衡:
• 大肌肉運用: 當需要拿取較大塊的積木時,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如何?
是否能雙手環抱並穩定地行走?
C. 社會情緒與語言發展
▋遊戲參與度與專注力:
• 專注時間: 幼兒能持續專注於一項任務(如分類或點數)多久?
是什麼事物或聲音會讓他分心?
• 遊戲風格: 他是喜歡獨立完成任務,還是傾向於觀察、模仿其他同伴的玩法?
• 挫折忍受度: 當遇到困難(例如動物沒有放到正確的家)時,他的反應是放棄哭泣、尋求老師幫助,還是會自己平復情緒後再次嘗試?
▋語言表達與溝通:
• 口語表達: 在遊戲中,他是否會使用簡單的詞彙或短句與老師或同伴交流?
(例如,「紅色」、「我的」、「給你」)。
• 遊戲語言: 是否會自言自語地描述自己的動作或創造情境?
(例如,邊放積木邊說「動物寶寶回家了」)。
▋人際互動與合作:
• 同儕互動: 當多位孩子想拿同一區的積木時,他會如何反應?
是會等待、直接拿取,還是會看著別人?
• 分享與輪流: 是否有初步的分享與輪流概念?
在老師的引導下,是否願意將積木分享給其他同伴?
八、結語與小叮嚀
我以前忙碌的時候,容易過度執著於教案是否設計合理,道具是否漂亮。
幼兒是否足夠投入等等。
而這幾年,我自己感受到隨著電子產品普及,手機育兒成為常態。
教具或是手工DIY是否做的精緻已不再重要。
畢竟在怎麼精緻很難精緻過電子產品呈現出來的畫面。
然後評估表則是我能掌握孩子狀況的線索。
現在我更傾向直接買現成的教具,從現成的教具去做規劃。
把時間花在評估表上面下苦功。
這樣不但能有效降低自行準備教具與DIY的時間,也能將時間真正投入在與孩子互動上。
同時也能避免做太多無效工,最終只是自我感動。
給各位老師做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