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為什麼他才五歲,卻已經說「這個太貴了」?】
May 16. 2025
——你說你沒教,但你的生活方式,早就教會了他。
「媽媽,我們家是不是比較窮?」
這句話,是一個五歲孩子在放學回家的路上,輕輕問出來的。
我剛好站在旁邊,目睹那個瞬間。
那位媽媽先是一愣,眼神有些閃爍,隨即微笑回應:「怎麼會呢?我們家很好啊。」
這是一段很短的對話,但我卻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。
為什麼孩子會問出這樣的問題?
他知道「窮」是什麼意思嗎?
又是從誰那裡聽來的?
▋在幼兒園,價值觀的比較悄悄發生
在我工作的幼兒園裡,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常見。
孩子們會觀察誰帶了什麼點心、誰的生日派對最大、誰請全班吃了蛋糕。
這些交換的背後,慢慢變成一種比較:
誰比較厲害?誰比較有錢?誰比較受歡迎?
甚至有孩子會說:「我媽媽說這個蛋糕要一個199元,很貴。」
這些話聽起來只是模仿,但其實他們正在學習——
用物品、價格、外在條件來定義自己和他人。
▋社會環境,讓攀比提早降臨
少子化讓每個孩子更被呵護,加上社群與媒體的滲透,
讓孩子從很小的年紀,就接觸大量的消費訊息。
還沒真正理解「我是誰」之前,他們就已經知道:
「好的東西」=「有價值的人」
「有錢買」=「值得被喜歡」 這樣的訊息,
天天灌進孩子心中,自然讓他們用擁有的東西來交換認同。
▋窮養?富養?你想給的,其實是安全感
近幾年常聽到「女兒要富養、男兒要窮養」這樣的說法。
富養,是希望孩子從小擁有選擇權與資源,不被淘汰;
窮養,則期待孩子吃得了苦、有抗壓力、有奮鬥精神。
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:
不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,如果父母本身充滿焦慮與匱乏,
孩子感受到的,就不會是愛,而是壓力。
▋孩子不是沒聽懂,是聽得太清楚
你說:「你要靠自己,沒人會幫你。」
你說:「爸爸媽媽很辛苦,這太貴了不能買。」
你說:「這個沒用啦,不要什麼都想要。」
你以為這是在教育節制、教導現實,
但孩子接收到的,可能是——
「我太麻煩」、「我不值得」、「我不配被愛」。
他們不是沒聽懂,而是太早開始內化這些訊息。
▋我們該給孩子的是肯定,而不是焦慮的複製品
有時候,所謂的「窮養」背後其實是無奈。
「我沒有那麼多錢給他」
「我怕他以後沒競爭力」
「我不想讓他太嬌貴」
這些話的背後,是大人對世界的焦慮、對未來的不安。
但孩子要的,不是高價的玩具,也不是完美的人生計劃,
他們要的,是一個眼神、一句話、一種肯定:
「你很好,你值得。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,你還是我們最愛的孩子。」
▋如果換作是你,會怎麼回應那句「我們家是不是比較窮」?
如果是我,我會蹲下來,望著孩子的眼睛,問他:
「你怎麼會這樣想呢?」
「是在學校聽到什麼嗎?」
我不會直接否認,也不會笑著帶過,
而是告訴他——
「我們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跟別人一樣,
但不管我們有多少錢,你都值得被愛,值得擁有美好。」
如果他的要求超出能力,我會溫柔地說明界線,而不是粗暴地打斷。
因為我要讓他知道:被拒絕,不代表你不夠好。
▋寫在最後
你說你沒教,但你每天說的話、做的事、表情與語氣,
都在一點一滴,成為他對「自己」的認知。
如果你用匱乏看自己,他就會學會懷疑自己;
但如果你用信任看著他,他會學會相信:我有價值,我是被愛的。
他才五歲,但他正在長成你給他的樣子。
請你用愛和安全感,陪他一起長成不必靠比較來證明自己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