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準公共化政策下的幼教現場】
May 27. 2025
—家長與園方該如何審慎看待?
▋準公共的設計理念與誘因
準公共化政策的初衷是:
讓更多家長能以合理的費用,享有穩定的教保服務。
因此,許多私立園所選擇轉為準公共,常見原因包括:
• 政府補助經費:每年提供兩次補助,有助於園所經營。
• 費用穩定可控:家長負擔相對較低,招生壓力減輕。
• 人事制度簡化:教保員工薪資有明確區間,避免內部爭議。
▋準公共的制度挑戰
然而,轉入準公共後,園所也將面臨一系列制度上的挑戰:
• 行政作業繁重:需應對頻繁的評鑑與大量文件準備。
• 營運彈性受限:政府可介入細節(如物品採購、活動設計等),導致經營自由度降低。
• 品質落差難以區分:優秀園所無法藉由更高的學費或獨特課程拉開差異,形成「平均化」狀態。
簡言之,準公共較像「吃大鍋飯」的系統。
教學表現高的園所難以被凸顯,教學較弱的園所則因補助而繼續維持經營。
▋現場老師的工作壓力與風險
在準公共體系中,老師往往需要:
• 同時負擔行政評鑑、教案撰寫、每日記錄等大量事務;
• 下班後仍需自費參與研習、準備課程;
• 面對低薪與高壓,加上缺乏情緒支持,可能導致職場倦怠與情緒失控。
我們應該理解,多數教保人員都是善良而努力的。
但制度若未給予足夠支持,壓力累積之下容易釀成風險事件。
▋選擇體制 vs 教學品質:家長該關心什麼?
事實上,教學品質的差異與是否「準公共」無絕對關係。
以下提供幾個觀察指標:
• 該園所是否重視老師訓練與師資穩定?
• 設備是否維護得當?是否曾發生嚴重安全意外?
• 園方有無妥善使用政府補助,而非挪作它用?
• 曾否聘用有不良紀錄的教保人員?
可至以下系統查詢園所是否曾有不當管教紀錄:
•資訊網填報系統查詢(隸屬教育部)。
•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托育裁罰公告查詢
•我的E政府「查詢與通報不當對待兒少專區」
•台灣幼兒園地圖(民間彙整)
▋我們該期待什麼樣的改革?
優質的幼兒教育,需要的不只是制度補助,更需要:
•給予園所合理的彈性空間;
•鼓勵誠實經營的私立園持續發展;
•建立透明公開的師資與評鑑制度;
•提供教保人員更合理的薪資與職涯支持。
唯有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、穩定、被尊重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,
才是教育政策的真正目的。
▋制度不能保證品質,選擇請回歸「人」
我們無意將某一體制全然否定,但必須提醒:
「補助」不是品質保證;
「評鑑通過」不代表現場實況;
「低價入學」不等於孩子被好好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