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匯幼教
這幾年快速崛起的短影片與TikTok,讓它陪伴幼兒發展是好的嗎?

這幾年快速崛起的短影片與TikTok,讓它陪伴幼兒發展是好的嗎?

Nov 25. 2022

TikTok短影片,對幼兒來說,究竟陪伴的解藥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?

 

前言

 

  這些年來,幼兒網路成癮的問題越來越嚴重,甚至心理司協助坊間成立了兒童網路成癮治療門診服務,然而,網路成癮大致上可分為兩類。

 

一種是沉迷於線上遊戲,因為炫彩的聲光特效與對決的刺激感、或是RPG類的,會循循善誘引導孩子一直玩下去,例如每日任務、公會任務等等,對孩子去形成一個日常制約的習慣。

 

第二種則是我們今天要談的短影音,如快手、TikTok,IG、現在FB的Watch,Youtube的Short等等,而這類型的影片與內容,才是真正對幼兒大腦與往後成長人生上有大傷害的。

 

一則短短的幾十秒到三五分鐘,怎麼一兩個小時稍縱即逝了呢?幼兒習慣了這種廉價快樂,對孩子身心理及大腦又會造成甚麼影響呢?

 

1.短影片如何讓幼兒無法自拔?

  科技倫理學家詹姆斯·威廉姆斯(James Williams)說,「現在可以帶給我們即時滿足感的東西無窮無盡,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。」

 

短影片的因為其展現時間長短的原因,許多內容創作者需要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用戶的眼球,大多靠獵奇、刺激、低俗、娛樂等內容來抓住受眾的注意力。

 

並且以抖音為例,其演算法之強大,它能在你看完每一個影片後、能在2小時40分內分析出幼兒內心最深層的情緒與喜好,並將同質性高的內容,不斷推送給孩子。

再加上短影音具有碎片化、互動性、豐富性、嵌入性等特色,更容易吸引幼兒與之有共鳴,並且大腦不斷被刺激並且分泌出多巴胺。

 

而大腦不斷受到刺激,且學習到新知後(不論是好是壞,知識是否有作用),就會不由自主地一個接一個滑下去。

 

李旻珊醫師表示:「獲得新知後,大腦就會分泌快樂激素-多巴胺,多巴胺(dopamine)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,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。」

 

停不下來,是孩子的大腦正感到快樂,並且因為孩子的大腦沒有這麼成熟,處在需要一個「他律」的階段。

 

2.短影片對幼兒成長與認知上的傷害來自於?

 

  短影片提供給幼兒的大腦感官感受太強烈,而幼兒的大腦發展還沒有這麼成熟,沒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。

 

而且除了短影片,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幾秒鐘就能給孩子刺激,讓孩子大腦感到興奮的事物。那麼孩子對於看書、學習、思考,可能都很難再提起興趣。因為花費的時間長,而興奮的點太少。

 

大腦不再有深層次的思考,久而久之,腦前額葉功能退化。處在大腦發育階段的孩子,就會容易出現發育不良,情緒失控、暴躁易怒,缺乏同理心等問題。

 

延伸閱讀:你的孩子,沒有共情能力嗎?

 

除了被短暫快樂吸引,短影音大多是透過手機觀看,手機上的藍光在大量接觸之下會影響「睡眠」,

而睡不好會影響到的事情很多,包含:長不高、記憶力不好、注意力不足、自律神經失調。

 

3.糖衣還是毒藥,它真的能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元素嗎?

 

  在往下閱讀之前,我希望讀到這裡父母先閉上眼睛,問問妳自己,你希望你的孩子,未來是甚麼樣子的?一個真正快樂的孩子,需要在成長過中有那些?我們做為父母的又應該付出些甚麼,抑或者是如何去引導?

 

美國外交家布熱津斯基在1995年提出一個詞彙“Tittytainment”,後翻譯為“奶頭樂理論”。

布熱津斯基認為,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趨於20%的人口占據80%的社會資源。

為了不讓那80%的人逆襲,他們就會給他們塞上“奶嘴”,讓他們沉浸在“低階快樂”中,讓他們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。

 

模仿,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石,如上面所說,短影音要在短時間內吸引住人的眼球,勢必會有一些獵奇、刺激,充滿危險的內容,並且"鼓勵"螢幕前的你去模仿並且分享給其他人,孩子們中最常競爭的一個遊戲,就是:「你敢不敢?」,「我敢做這個,你敢嗎?」以前任教時,總以為這些劇情只發生在小男孩身上,後來,卻發現女孩的模仿趨勢逐年攀升,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。

 

延伸閱讀:兒童參與昏迷挑戰致死,TikTok被指演算法向孩子提供致命內容,你如何看?

撇除掉上面這種身體上面的元素,短影音透過演算法,只會推薦給幼兒「他感興趣」的內容,也或者是「他觀看次數與時間最久的」同質性內容。

 

而這些個性化的推薦,久了只會固化孩子的同溫層思考,並且使他認為世界只有這幾種解法,養成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,從小便把自己局限在小框框裡面。

 

而更有數據顯示,這些00後(短影音重度使用者),往後也更難社會化,更容易缺乏同理心,並且缺乏社會責任與更容易漠視公民議題。

 

 

而當錯誤的價值觀與思想被形成後(如短影音上會有一些刻意炫富或高調崇尚物質生活的),又會不斷被推播重複的內容,造成一個惡性的循環。

 

 

長期使用下來,容易造成視野狹隘、偏執自負,眼高手低,對一切的事物感覺到理所當然,而缺乏感恩的心。

這樣的人生,是我們希望留給孩子的嗎?

 

 

並且,當孩子從小就已經習慣這種「廉價快樂」,其實是變相在削弱他們的專注力與學習的能力,專注力是可以被培養的。

 

 

大腦接受越多短影片的刺激,對回饋感沒那麼快的學習,或是其他項目,便會變的興趣缺缺。

然而,真正有質量的學習與事物,往往都是回饋感沒那麼快的。

 

 

當孩子們在做一些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事情時,例如看書或是做數學題,他們用到的是定向注意力。這一功能始於前額葉皮質,這是大腦中負責決策和控制衝動的區域。

 

克利夫蘭診所兒童醫院(Cleveland Clinic Children’s)下屬專注力與學習中心(Center for Attention and Learning)醫療主任邁克爾·馬諾斯(Michael Manos)說,「定向注意力是指抑制分心、保持專注以及適當轉移注意力的能力。它需要更高層次的技能,比如做好規劃和確定優先次序。」

 

 

※這裡指的專注不是可以連續看短影音這種不需動腦,媒體便會自動餵養資訊的專注;真正的專注是指需要透過自己學習、思考,內化,動手去拆解,理解,去嘗試的內容,連續一兩個小時而如入無人之境,可以對窗外的下雨聲完全忽視的這種專注。

你希望你的孩子,過上怎麼樣的人生?

延伸閱讀:短影片對青少年的影響(中小學網路的素養與認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