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匯幼教|幼兒教育
【當抖音成為幼兒的社交標準,做為父母的你不憂心嗎?】

【當抖音成為幼兒的社交標準,做為父母的你不憂心嗎?】

Apr 26. 2025

—當「不刷抖音」變成孩子的原罪,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 

▋國二生因不玩抖音而遭霸凌

 

當抖音成為青少年之間交際的重要工具,甚至是身份認同的象徵,

 

拒絕參與的人便成為「不合群」、「異類」的代名詞。

 

研究指出:群體認同感是誘發霸凌的原因之一。

 

人都會渴望融入團體,而與這個團體不同的則被視為「外人」。

 

而攻擊或排擠「外人」這個角色,會讓團體成員感覺更緊密。

 

▋未成年人對群體認同感的需求比成年人更高

 

而在幼兒走入到青少年這個時期(18歲),

 

是他們尋求自我認同的時刻。

 

這樣的需求,也讓他們對「同溫層」的依賴變得格外強烈。

 

而抖音,讓他們彼此之間有了共鳴。

 

如同我們年幼時的球類運動、卡牌遊戲、線上遊戲。

 

而抖音的內容,為了吸引眼球,大多為對立、暴力、血腥,煽動的情節。

 

甚至會有一些「梗」,而這些「梗」往往帶有性暗示、暴力或人身攻擊。

 

因此當同學間在玩「梗」,有其中一位同學不懂這個「梗」是甚麼。

 

就容易被視為外人,被孤立、被排擠,甚至被攻擊。

 

只為了建立這些懂「梗」的同學的團體認同感。

 

研究顯示:抖音熱門影片中有超過四成涉及暴力、歧視、危險行為或煽動性內容

 

▋未經社會打磨的惡,往往是更純粹的惡

 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
 

曾經霸凌你的同學,長大後卻變得成熟得體,甚至能親切與你寒暄?

 

未成年知道什麼是對與錯,但大腦無法像成年人一樣。

 

有效地控制衝動、預測後果,也尚未經歷社會化的洗禮。

 

因此,幼年時期是否會恃強凌弱、欺善怕惡,或展現同理心。

 

多半取決於幼兒的本性。

 

研究證實:青少年前額葉的活動程度明顯低於成年人。

 

這導致他們在情緒衝動與群體壓力下,容易做出傷人的舉動。

 

▋長期浸淫在匿名的網路世界,培養出降低自我約束力的人格

 

手遊、短影音,以及匿名的網路身份,讓他們能無所顧忌地發言。

 

在網路上,更激進、暴力的言論更容易獲得關注,

 

進一步滿足他們對認同感的渴望。

 

而在現實團體中,霸凌行為成了快速提升社交地位的手段。

 

同儕認可、被關注、衝動控制不足,多重因素交織,種出了惡的花朵。

 

▋這時代,沒有一個孩子能置身事外

 

抖音一響,父母白養。

 

許多重視教育的父母,是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抖音的。

 

然而當孩子不接觸抖音,而當學校的才藝表演上卻是抖音歌,抖音梗時。

 

孩子自然不知道這件事情好笑的點在哪裡,很難與同儕產生共鳴。

 

若孩子本身對空氣閱讀能力較差,或是不擅長社交,容易淪為霸凌對象。

 

而施加壓力者往往會覺得「我只是在玩」「怎這麼玻璃心」等思考方式。

 

更加劇被霸凌者的心理壓力與自我懷疑,甚至產生扭曲的自我人格。

 

▋父母須留意,別忽視孩子求救訊號

 

1.觀察行為上的變化
 

•突然不想上學、頻繁請假,上課前情緒焦慮,對學校充滿敵意。
 

•社交行為退縮,如變得沉默寡言、不願與朋友聯絡
 

•數位行為異常,例如從愛發文變得完全不發文,或突然刪除所有社群帳號。


2.觀察語言和話題上的變化

 

—開始會用自我懷疑的字眼

 

例如說「大家都怎樣怎樣,只有我…」。
 

或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說「我覺得沒朋友也很好」,實則藏著受傷的心。

 

—會忽然表達對自己的厭惡感

 

例如說出「我是不是太奇怪了?」「我甚麼都不知道是不是很丟臉?」
 

出現「我沒有朋友」「沒人喜歡我」這類字眼時,都是警訊。

 

3.觀察情緒和身體上的變化

 

—情緒起伏變得比以往都還要大

 

以前沒反應的小事,現在會大發脾氣,或突然無預警哭泣。
 

情緒變得暴躁、抑鬱、麻木,有時會像換了一個人。


—睡眠與食慾異常

 

晚上常說睡不著、做惡夢,或變得嗜睡。
 

食慾驟降或暴食,身體出現不明的頭痛、胃痛、疲倦等症狀。


▋不要責備,無條件站在孩子這邊

 

閉上嘴,不要說教。

 

回想你自己小時候,如果發生你難以承受或是很悲傷的事情,
 

但你卻不會回家告知父母的原因是甚麼?

 

不就是你知道回家講也沒用,還會被反問:

 

「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?」「你怎麼上個學也能搞出這麼多麻煩」

 

今天角色易位,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責備,然後告訴孩子:

 

「謝謝你願意跟我說這些,不管別人怎麼看,爸爸永遠是站在你這邊的。」

 

「你的感受很重要,媽媽會陪你一起想辦法,媽媽永遠愛你。」


▋釐清霸凌的型態與嚴重性

 

是言語霸凌?孤立排擠?還是公開羞辱?

 

有沒有上升到肢體衝突?老師的態度?學校是否積極處理?

 

問題在家長反應後有解決,還是持續進行?

 

當發現與校方老師反應無用,除了思考是否轉換環境(轉學)。

 

可以同時培養孩子練習應對攻擊性言語,肢體防衛能力(如練防身術)。

 

提升孩子自我保護能力。


▋協助孩子重新建立自我價值

 

「你現在覺得和別人不一樣很辛苦,但長大以後你會發現,世界上大家都不一樣。」

 

一起陪孩子投入他感興趣的事情,例如是棒球、鋼琴、繪畫、書法,都可以。

 

支持→理解狀況→陪伴孩子找到能投入注意力的新事物

 

時代的改變與善惡的流動變得更快速且放得更大。

 

或許老師、校方,整個環境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。

 

但身為父母的你可以。

 

你的孩子應該由你來保護,責無旁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