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又一間托嬰中心出事,我的孩子到底能放心交給誰?】
May 07. 2025
高雄再傳虐嬰事件,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安全的托嬰中心?
▋前科老師借牌再起爐灶,嬰兒遭呼巴掌,強餵副食品
當新聞標題「虐嬰影片」、「前科業者再開中心」映入眼簾時,
我感到胸口一陣沉重與噁心。
新聞裡的孩子或許我並不認識,但就在那一瞬間,我腦海浮現的竟是自己孩子的臉。
▋2020年就被被踢爆虐童事件,去年原地重新開機
楊女士過去曾有過失傷害、業務過失致死前科,原是天使心托嬰中心負責人。
在虐童事件曝光並被勒令停業後,她竟透過丈夫重新開立「貝寉佳托嬰中心」。
更假冒一位李姓老師的名義繼續任職,直到家長發現幼兒身上出現不明瘀青,
事件再度浮上檯面。
直到家長發現幼兒身上有不名瘀青,並經照片發現幼兒都是不開心的。
投訴議員後,虐嬰事件再度浮上檯面。
數據顯示:光2024年,高雄市托嬰中心發生的重大違規事件已超過8起,
令人擔憂的是,只要我們曾將孩子託付他人照顧,類似事件就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。
▋為什麼虐童案層出不窮?
在台灣,這塊的監督資源遠遠不足。
根據中央社報導,目前每位訪視員平均需負責約60位保母。
假設每位保母照顧2名幼兒,訪視員就得同時與約120個家庭保持聯繫,
這種負擔明顯過重,也影響監督品質。
這樣的工作量使得訪視員難以深入了解每個托育環境的實際情況,影響監督品質。
※許多虐嬰事件之所以難斷清責任,往往是因為人員角色模糊。
(如:托嬰中心聘請保母、保母掛名居家中心卻有多名孩童等)。
除此之外,還有其他如...
•教保人員面臨高壓且低薪的環境
•幼兒不當管教通報與申訴機制不完善
•人員流動率高、缺工,導致為了不開天窗下降招聘標準
▋裁罰紀錄,送托前必做功課
在送托前,可以先至:
•裁罰紀錄查詢 - 全國教保資訊網填報系統查詢(隸屬教育部)。
•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托育裁罰公告查詢
•我的E政府「查詢與通報不當對待兒少專區」
於2023年3月起,只要違規紀錄公告期滿即可下架,引發許多家長的不安。
可至由民間設立的單位:台灣幼兒園地圖。
有所有園所曾經被裁罰的紀錄,並提供該園所的收費內容。
▋處分法條這麼多,哪些情況一定要避開?
以下為不當管教當中較為嚴重的條例。
處分依據:違反教保服務人員第40條第二款。
違反理由:教保人員對幼兒有不當管教及不當對待行為。
如查詢到類似裁罰判決,建議再送托之前審慎考慮。
▋查完園所還不夠,查榜上常客是否曾出沒其他幼兒園
例如基隆某私立幼兒園,裁罰紀錄有一位老師叫舒O雲。
跟著這個線索一查,發現這位老師不但是累犯,並且遭懲處時於不同幼兒園任職。
那便可知道這間學校可能因招聘困難或預算吃緊,老師素質參差不齊。
可視為高風險園所。
▋幼兒語言發展尚未成熟,他的行為就是他的表達方式
幼兒尚無法完整說明自己遭受的虐待或不合理對待。
我們可以從幼兒行為來觀察,受到不當管教或是受虐的幼兒往往會與過往不同
1.行為上的警訊:
•如開始抗拒上學、行為退化、比起以往變得異常安靜
•在玩角色扮演時會有暴力行為,或模仿老師打人
•行為變得激烈,容易大吼大叫,投擲東西
2.情緒上的警訊:
•提到某位老師就緊張,或說我不要那個老師,有時甚至說她會罵我/打我
•明顯比平時更消極、愛哭、突然說「我很壞」、「大家都不喜歡我」
•不黏人了、不撒嬌,與父母的情感互動冷淡,對關心沒有反應
•「我不乖,所以被罰」、「是我太吵了」,容易把責任歸咎給自己
3.身體上的警訊:
•有不明瘀青、抓痕、紅腫,特別是在手臂、臀部、背部等不容易碰撞的位置
•拒絕洗澡、不讓人觸碰特定部位(可能與性騷擾有關)
•食慾改變(突然不吃/暴食)、失眠、做惡夢、夜驚
▋遭受到不當管教後,身為父母該做甚麼
第一要務: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與生活節奏
•立即中止與原機構接觸,由社工或警方後續處理。
•安排短期內由信任家人照顧,維持穩定的作息。
•不逼問孩子、不解釋施暴者行為,改用共感語句,如「你一定覺得又怕又委屈」。
第二要務:視情況尋求專業心理協助
•若孩子出現持續性夢魘、退化、攻擊、恐懼等症狀超過兩週,建議安排遊戲治療。
•父母也應考慮接受親職輔導,穩定自己的情緒,才能更有效支持孩子。
第三要務:保留紀錄,維護法律權益
•向社會局或檢警單位索取正式裁罰通知與事件紀錄。
•若傷害嚴重,可尋求律師協助民事求償,不為金錢,而為正義與防止再犯。
第四要務:慎選新托育機構,重建信任
•查機構是否立案、有無裁罰紀錄,參考家長經驗分享。
•參與試讀與陪讀觀察期,仔細留意孩子入園與放學時的情緒和行為變化,
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與陪伴,讓他重新找回信任與安全感。